发布时间:
2025-03-06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牙克石市红色文化底蕴深厚★★,1926年博克图地区成立了呼伦贝尔地区最早的党组织,1936年中苏秘密交通线在牙克石留下红色基因。为记录中东铁路博克图的红色历史,整合兴安岭铁路隧道★★★、兴安岭螺旋展线★、隧道坐标点石碑、百年机车库、蒸汽机车水塔★★、百年段长办公室6家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呼伦贝尔博克图中东铁路历史文化展览馆★★★,该馆2024年被命名为牙克石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红色历史,积极创作大型情景剧《红色兴安》,已被收入《2023年度内蒙古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项目目录》。发挥红色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市内中东铁路历史文化展览馆、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主席纪念林、崔曾女纪念林、牙克石烈士陵园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每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开展主题党课、现场教学、研学实践★★★、祭奠英烈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全面落实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保护范围★、保护标志★★★、保护档案“四有”机制,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现有81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并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建立文物数字化档案★,切实夯实文物保护“四有”基础。同时★,讲好文物故事,在国际博物馆日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中东铁路历史文化展览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共接待参观人员5万余人次。
牙克石市位于呼伦贝尔腹地,山水林草湿地特色突出,是呼伦贝尔草原向大兴安岭林海过渡的全生态原生态地区,为大兴安岭林区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并怀抱山林★,与牧区★、农区接壤,地域内地林农铁多系统聚集,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多年来,牙克石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北疆文化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厚重人文历史★★★,深入挖掘独特的森林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彩文化资源,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艺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新媒体传播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为加强北疆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充分发挥文化阵地基础作用。不断将北疆文化建设有机融入公共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草原书屋进学校进村屯、“公益电影+★★”惠民放映★,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名家工作室等文化阵地188个,建设北疆文化长廊,各级场馆免费开放率达100%,年均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广泛融入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已形成★★“美丽牙克石”群众文化艺术汇演、元宵节秧歌赛、元宵花灯会、★★★“唱响北疆”合唱展演等群众文化品牌。2024年凯发体育电游app下载,以“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为主题★,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96场★★。乌兰牧骑★★“送欢乐 送文明”基层服务活动125场,公益电影放映780场次。着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牙克石融媒微信★★★、微博★、头条号★、抖音号以及牙克石市文联微信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全面发力★,实现传播渠道全覆盖★★。开设★★“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深入推进两个打造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诵经典诗词★★★”“文润北疆★★★”★“森林情韵★★★”“林都文萃★”“非遗中的牙克石”等专题专栏,因地制宜挖掘文旅融合典型经验★★★、先进人物、原创文艺精品等★★★,刊发有关内容230篇。
牙克石市初雪早、终雪迟,雪量丰沛,平均积雪期199★★★.8天,冬季积雪日为全国之首★,被评为“中国冰雪之都”★★。发挥冰雪★★“冷★★”资源优势,努力将冰雪运动、冰雪产业与冰雪旅游★★★、研学培训、运动休闲等产业融合★★,打造冰雪文化名片★★★。冰雪运动蓬勃发展★★。成功举办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反季滑雪赛等特色品牌冰雪赛事活动60余次。先后被确定为越野滑雪国家训练基地、冬季两项国家队训练基地★★、八一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竞技人才后备基地★★★、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并成功入选国家冰雪运动突出贡献奖参评单位。冰雪旅游精彩纷呈。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举办多届冰雕雪雕邀请赛、呼伦贝尔冰雪日系列活动、凤凰山开雪季、大美凤凰山音乐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迎新春戏曲北疆行”牙克石市专场演出、“赏年画过大年★”新年画作品展、“千灯耀林都★★★、百福润万家”元宵花灯会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冬季旅游更有烟火气。寒地测试蓄势勃发。设立国内首家以冬季汽车测试为主导产业的高新区,并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集团、国际著名汽车测试服务商集团NMI旗下子公司瑞典埃特姆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级高寒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的测试湖面可满足汽车的各种性能测试、功能匹配和标定试验需求,寒地汽车测试产业占全国40%,累计测试车辆2.5万余台次,接待客户27万余人,接待车企1200余家★,实现收入近10亿元。先后承办六届中国量产车性能大赛★★。
深度挖掘森林资源优势。牙克石市共有林业生态功能区2.19万平方公里,林地2.15万平方公里,森林3833.2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14亿立方米★,林下野生动物300余种,野生植物3300余种★★★,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72年的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历史★★,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市内共有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获得中国森林健康养生50佳公园、中国最美森林宿营地等诸多称号★。林下资源物产丰富,越橘(红豆)★★★、笃斯(蓝莓)等年产量达350万公斤以上★★,林下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优势显著,富集的森林资源为传承开发森林文化奠定了有利基础。以绿色资源增量为基,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积极打造蓝莓小镇、万亩芍药花等网红打卡地,举办登山节、森林穿越自行车赛等,设立★★“油画之城★”呼伦贝尔油画写生地,建设乌尔旗汉自然博物馆、库都尔林区开发建设纪念馆★★、艺术展馆等森林文化地标。深入推动森林文化研究。积极举办★★“森林文化★★”研讨会★★,邀请呼伦贝尔地区专家围绕弘扬“蒙古马精神★★★”以及北疆文化中森林文化的定位、内涵和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度阐述;举办★“走进大兴安岭 探秘黑龙江源”内蒙古文艺家走进库都尔主题实践活动★★★,累计创作文学作品15篇★★、摄影作品1000余幅、书法作品60余幅。不断激发文艺创作热潮。以大兴安岭森林本色为创作母题,共同打造森林诗风文学品牌,创作歌曲《冰雪之都》《中国力量》、舞蹈《兴安魂》《春意盎然》、小吉剧《郝爷的心思》等多个类别文艺作品50余部★★。依托呼伦贝尔市文联《骏马》期刊,持续打造《骏马牙克石专刊》森林文学品牌,刊发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作品百余篇★★★。开展★★“亮丽北疆艺韵林都★”、林下产品“大集★”等主题展示展览活动,累计展出本土艺术家原创美术★、书法、摄影、手工艺作品1145幅(件)。助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强化对植物扎染、羊毛毡传统制作技艺、木雕传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打造了一批具有林都特色★、时尚化★★、品牌化的文创产品★★★。
下一步,牙克石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森林文化★★、红色文化、冰雪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依托文化阵地、整合文化资源★,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北疆文化创造性转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目标★★,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着力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强化北疆文化宣传阐释。围绕北疆文化系统梳理独具牙克石特色的森林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用好专家学者、文艺家的力量;依托融媒体中心围绕牙克石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革命人物事迹、红色历史故事、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常态化推出专题报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宣传宣讲活动★★,切实把讲好北疆文化与牙克石市文化历史故事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北疆文化深入人心。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实施北疆文化文艺精品创作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到一线采风活动★★★,鼓励创作舞蹈★★★、歌曲★★、歌舞剧等体现北疆文化基本内涵的精品力作★★。策划储备文化选题,推出系列体现北疆文化特色★、风格的文学艺术、展示展览★、网络视听★★、文化演出等项目。深挖本地文化特色。促进与森工集团合作共建,深入开展森林文化研究阐释,探索建立文化创作基地★★、森林文化博物馆等文化阵地。加强红色文化★★★、文物古迹★★★、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调查和保护力度。围绕冰雪等生态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完善服务设施、强化宣传营销★★、创新冰雪产品、丰富活动内容★,释放冬季旅游活动热效应★★,持续擦亮冰雪品牌★。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围绕地域特色打造牙克石手工文创基地,设立传统工艺产品★★★、文创产品、油画等文化产品展示展销场所。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牌★★,扩大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培育文化人才队伍。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注重非遗传承人培养★★★,支持优秀代表性传承人成立工作室,培育本土文化和旅游能人★★、乡村工匠★。壮大文艺领军人才队伍,积极扶持文艺名家★★,培养青年骨干人才,整体带动全市文化人才梯队建设★。
相关资讯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