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3-06
黄汉权说★★★:“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黄立说:★“2035年中国的科技必秀于各民族之林★,脑机接口技术成熟应用★★,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都存在着颠覆性的技术★、突破的重大机遇。”黄汉权表示,★“它是多点暴发★★★,交叉融合★,带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支撑力和推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唐岳说:“如果把中部的科创实力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中部崛起是完全可预期的。”
这三件闪烁着科技之光的产品,给我们描绘未来图景提供了更多的想象——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不断变革的科技创新所颠覆。
“像研究500种花那样去钻研科学、发现新东西。”杨金龙始终走在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路上,把更多的科创成果从★★“书架”搬到★“货架”。
★★★“今天的未来产业,是‘明天’的新兴产业★★,是★★‘后天’的支柱产业★★★!”在《共话崛起》访谈现场★★★,三位科学家说出共同的答案★★★。
黄汉权表示:“中部创新拓展了中国创新的版图,把中部和东部、西部联动起来★★,在产业链和区域上形成优势互补★。此外★★★,中部崛起以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和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及数十次,着墨之重,可见一斑。对于中部地区来说,这个“脊梁★★”能不能挺得更硬一点,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
担使命——“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使命。”黄立举例,★★★“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个‘建成支点’的工作中,创新创业肯定是其中首要★。★★★”
★★“不在中国争地位,要为中国争地位★★★。★”这是唐岳创办楚天科技的初心★。★“不管是弯道超车★★,还是换道超车、开道超车,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再用自己的创新来形成新质生产力。★★”
站在“中部崛起★”战略新的十年起点,中部六省如何携手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2025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新闻联合策划,中部六省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共话崛起》——★★“中部六省看发展”特别节目★,讲述中部地区正喷薄涌动的创新热潮。
唐岳通过一张照片★,介绍了楚天科技生物疫苗生产系统的一个核心装备,他直言:“人工智能是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这个赛道里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让我们对新的药物发现、研发创新周期大大缩短★★★。★★”
科技创新会是推动中部崛起的“金钥匙”吗?下一个★★★“起飞的风口”由哪种科技赋能?
向内★,中部六省★★“融圈”很重要;向外★★,中部六省★★“破圈”更重要。找到贴合新时代的机会★★★“切口”★,闯出新路★★,才能实现更大发展和赶超。
杨金龙说:★★“期待2035年我能和智能科学家坐在一起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寻找人类的认知边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面形成中部地区的创新合力、产业合力和区域合力,才是共赢的关键。
今年春晚,一群穿着小红袄的机器人,在春晚扭起“赛博★”秧歌;一款“中国造★★”AI模型DeepSeek,引发全球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黄汉权说★:★“中部地区的创新有着非常好的基础和条件。★★”
唐岳说:“养老,不再是一个难题★★,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与老年人十分友好★★,使中国人平均寿命再提高五年。”
★★“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政府工作报告中描述的“未来”,在中部地区已是“未来已来 变革者在路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说★★:“中部每个省要先定好自己的位,发现自己最有特色的地方。★”
站在高处看中部。黄汉权说:★★★“中国现在的创新离前沿越来越近,甚至有的已经近到了无人区,所以要对标对表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领域,来找到我们的发力点。”
杨金龙带来了“机器化学家”的模型。★★★“我们研制的AI科学家是不会取代人类的。”杨金龙说出了自己的结论,★★★“目前机器化学家能做20种类型的实验,我们想建立一个大的云平台,从实验的设想到最后的实施都能通过机器化学家来实现★★★。”
纵观中部六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正在加速展开。
立足大局看中部。“市场要打通起来,每个省不能光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黄汉权表示,“比如说高校实验室的互相开放,人才互相流动★★★,学术的交流合作探讨,甚至包括产业链和创新成果的应用场景的共同打造。”
促协同——★★“安徽是中部六省之一,同时也是长三角经济发展圈里一员★★★,有很多在长三角能做的事情可以借鉴到中部六省★★★。★★★”杨金龙表示。
前有杭州“六小龙”爆火刷屏★★★,后有深圳“十三太保”横空出世,还有武汉“十八罗汉★”奋起赶超★★★。近来,社交媒体上,围绕科创新势力★★★,各种称呼不断刷屏★★。
数据显示,中部多数省份创新水平在全国处于第二梯队,这说明各省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31日,中部地区科研机构数量增至5★★.43万家,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达到77★★★.10万家,同比增长31.70%,占全国总量的23.62%。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董事长黄立说:★★★“中部创新协同,是1+1大于N的效果。★★”
从打破红外技术封锁,到引领脑机接口领域突破★★,“纵然一路多丘壑,未惧七尺酬山河”★★,黄立办公室的这首题诗★★★,成为他执着追“新”的生动注脚。
用平台——唐岳建议★★:“我们中部有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这些国家级的战略平台,以及中部几个省会城市的协作平台★★★,把这些平台充分利用好★★★,来促进中部地区的协同创新,是大有可为的★★。”
跳出中部看中部。黄汉权表示★★:“中部创新,要聚焦我们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要把自己最强的最能做的东西做得最好。”
黄立带来了三款脑机接口产品。他说:“一年前★★★,我们成功研制了65000通道的双向脑机接口,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一年来,我们研制了对脑部损伤更小的脑机接口技术★。”
点燃科创新引擎,塑造发展新优势,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中部地区必将“跑★”出新时代的新风采。(夏晓伦 刘蕊俊 柳芳 尚大原 吴彤 尹华正 张龙 彭瀚 唐清辉 林中杰 王昱)
如何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以全国1/4创造约全国1/5经济总量的中部地区,必须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象:中部地区崛起存在内卷式、同质化竞争,★“你有的我也要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区域有一个区域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
相关资讯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